閃玉礦形成於三種地質環境:
(1)產在超基性變質蛇綠岩系中的閃玉礦,台灣閃玉即屬此類;
(2)產於花岡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,中國新疆的和闐玉礦即屬此類;
(3)產在變質岩中的閃玉礦,世界最大的閃玉礦床-澳洲Cowell的閃玉礦即屬此類。台灣的閃玉礦床,依地理位置主要集中於豐田和萬榮兩地,閃玉礦床常厚0.1至0.5公尺,局部可達2公尺,主要賦存在蛇紋岩岩床兩側。
因此,臺灣玉除了「普通閃玉」,還出產不同的礦物特性或化學成分的「貓眼閃玉」、「臘光閃玉」,讓臺灣玉的價值更高、面貌更豐富,也是其他地區少見的。
台灣軟玉的開採與加工
1932 年日本人中島氏在花蓮荖腦山區打獵時,發現白色纖維狀的石棉,促使日本人在二次大戰期間大量,作為戰備物資。但他們玉石不分,將一塊塊的台灣玉原石倒棄於河谷,視為廢石。直至 1960 年代,成功大學的廖學誠發現綠色石塊並確認為閃玉後,中央日報在 1965 年 9 月 24 日刊載花蓮發現翠玉的新聞報導,台大地質系教授也深入礦區進行評估研究,掀起未來十年採玉熱潮。再度現身的台灣玉,成為台灣寶石的代名詞,且以世上僅見的「貓眼玉」風靡世界。
採玉極盛期,山上的礦區林立,礦工人數高達 600 位,不時還有上山偷拿玉石的「山老鼠」出沒;山下則是以客廳為工廠,砂輪機快速轉動著地進行琢磨工作。為了不斷供應原石,礦工們用炸藥瘋狂開挖,毀壞一半以上的玉礦,加上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的經濟危機,迫使台灣玉的開採劃下無情的句點。
西元1975年後因開採成本高、國際閃玉進口價格便宜,以及玉礦禁採等因素,臺灣玉產業日益蕭條沒落,但依然無法抹滅西元1970年代玉石加工的風光歷史。當時臺灣玉是代表臺灣的特有外銷產品之一,賺進大量外匯,廣受日本、歐美人士喜愛,花蓮市區到處是臺灣玉藝品店。臺灣玉也開啟了臺灣寶石加工的先河,為臺灣奠下世界寶石產銷中心的基礎。
西元1960至1970年代,豐田玉礦聚落曾經「家家做玉」、「成為花蓮首富之區」。西元1962至1986年間,臺灣的閃玉產量曾佔全球6成,就官方發表的總產量,臺灣玉以1萬多公噸高居世界第一。臺灣玉也因此成了「臺灣寶石」的代名詞,成為臺灣特產品最佳代表之一。
今天豐田鄰近的白鮑溪及壽豐溪,溪床依舊可見閃著青綠光澤的臺灣玉原石。豐田石綿山也保有臺灣玉的礦場和礦坑,如荖腦山寶石礦場、理想礦場等,理想礦業公司仍在經營,而社區也有零星玉石加工廠。 |